纳雷科技赋能雷视一体机:精准信控与高效流量检测新方案


纳雷科技赋能雷视一体机:精准信控与高效流量检测新方案

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激增,传统视频监控面临能见度低、多目标漏检等瓶颈。2024年重庆主城区晚高峰时段,因暴雨导致43%电子警察失效,引发多起追尾事故。数据显示,恶劣天气下交通事故发生率较平日激增2.3倍,亟需全天候智能感知设备保障路网畅通。

——重庆某交警总队


业务挑战

路口交通信号动态调控不足: 车流实时变化,但交通信号控制缺乏动态优化机制,红绿灯时长无法灵活适配,易引发 “连锁红灯效应”,加剧路口及周边拥堵,降低通行效率。

城市道路违规行为监管滞后: 超速、逆行、变道等违规行为依赖传统监控手段,实时精准识别能力不足。2023 年此类违规引发道路交通事故达 175 万起,死亡 50 万人,交通安全形势严峻,亟需智能化监管升级。

高速路网智能感知体系薄弱: 路网智能化监测设备覆盖率低,无法实现全天候实时感知,交通事件仍依赖人工识别,发现效率低、响应慢,难以满足高速路况应急处理与高效管理需求。

 

市场解决方案对比:雷达+视频方案效果明显

功能交通流量雷达+视频激光雷达视频检测
检测准确性99%(融合后)98%(标准环境)93%(恶劣天气下降至70%)
环境适应性全天候稳定运行(雨、雾、强光、夜间)受恶劣天气影响大,探测距离受限受光照、逆光、雨雾影响显著;夜间需补光
数据维度多维度:流量、速度、车牌、行为高精度三维坐标、速度、目标形状二维视觉数据、车牌识别、车辆分类
维护成本高(定期校准成本高)中(镜头清洁、算法更新)
安装时间1-2天(立杆安装)3-5天(需专业校准)1-2天(立杆安装)

 

雷达亮点

精准分类

多目标精准分辨

二级数据融合

自适应划车道

自定义流量/事件线圈

高可靠性

强抗干扰性

全天候全天运行

基于雷达的解决方案

当目标车辆进入探测区域时,视频监控系统与雷达传感器数据实现实时叠加,通过虚拟线圈抓拍触发抓拍装置,系统自动记录车辆通过时间,车道编号,车牌信息,车身颜色及行驶速度,并同步生成结构化数据存入数据库。存储系统支持按时间轴索引查询,用户可以通过时间参数调取历史数据记录。

雷达架设方案 

交通流量毫米波雷达

核心感知能力: 高精度角度分辨,多目标检测,精准测距。 
融合特性: 与高清智能相机深度融合,通过时空同步校准和数据融合算法,构建 “全天候精准定位 + 全要素特征识别” 立体感知系统。
场景适配性: 解决单一传感器检测盲区,覆盖90%以上的交通监控场景。 
实时性强: 毫秒级数据更新,快速反馈交通流量变化,支持动态交通管理(例如:信号灯配时优化)。

规格参数MR62MR76STCM863TCM873
调制波形FMCWFMCWFMCWFMCW
距离范围2-100m1.2-280m1.2-350m1.2-500m
覆盖车道4 车道6 车道8 车道10 车道
波束宽度(方位面)56°长距-22° 短距-90°长距-28° 短距-120°长距-80° 短距-22°
波束宽度(俯仰面)17°13°长距-9° 短距-26°长距-14° 短距-14°
防护等级IP67IP67IP67IP67
工作温度-40°~﹢85°-40°~﹢85°-40°~﹢85°-40°~﹢85°
外形尺寸(长×宽×高)48x58mm137x75x20mm185x176x44.9mm185x176x44.9mm

客户收益

提供多维度数据支撑(如流量统计、拥堵分析),辅助人员制定动态交通管控策略(如信号灯配时优化、临时车道调整),降低人工经验依赖,提升管理科学性。

通过实时、精准的目标检测(如车辆、行人、非机动车的位置、速度、轨迹),减少人工监控的精力投入,使管理人员从“被动盯屏” 转向 “主动决策”,快速响应异常事件(如违规变道、异常停滞、碰撞风险)。

对交通事件的自动识别(如事故定位、违章抓拍),降低人工现场勘查频率,减少人员暴露于高危环境的概率。

相关产品


多车道测速雷达 MR62

探测距离 2-90m
测速范围:5-200km/h

交通流量雷达 MR76S

探测距离 1.2-280m
测速范围 -200~+250km/h

交通流量雷达 TCM863

探测距离 350m
测速范围:-300~+300km/h
< 12 >